今天是:2025年09月01日 欢迎访问!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网站
点击数:1332025-04-29 来源: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
自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就是一项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立足于中华大地广阔的文化田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使得依托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非遗学从根本上必然是一门需要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的经世致用之学。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牧业文化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和合理开发,达到文化传承与产业兴旺相统一,发挥民族文化产业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针对内蒙古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近年来我院全小国院长带领团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
全小国主持了2022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结项成果获得“优秀”。全小国主持了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重点课题“文旅融合与非遗系统性保护视域下内蒙古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结项成果获得“良好”。我院还受邀承担了多个盟市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和建设指导、“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等项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盟市非遗保护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团队走访了多个盟市,对当地政府部门、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工作者和非遗旅游经营者等群体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交流。通过这些自治区级课题和地方委托项目的调研与研究,我们对内蒙古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和规划方略。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实践。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全小国近年来在国内学术期刊和《中国文化报》《内蒙古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专题评论,这些论文和评论从基础理论探讨到地方实证研究,初步建立起了基于实践探索的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研究体系。其中有3篇发表于CSSCI期刊,分别是:
【1】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发表于《东南文化》,2023年第4期。
【2】论文《逻辑理路与策略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到系统性保护》,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24年第4期。
【民族艺术研究·全文推送】全小国,程波涛 | 逻辑理路与策略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到系统性保护
【3】论文《黄河几字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为了更好地推动内蒙古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近年来,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与内蒙古、北京、山西、湖北、深圳、南京等全国各地的学界和业界持续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全小国在巴彦淖尔市2023年度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上,做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的讲座。
全小国为2023年通辽市文化产业发展培训班讲授《文旅融合示范与空间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索》。
2025年4月,全小国在准格尔旗“北疆文化建设专题讲座”上,讲授《北疆文化品牌打造与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2023年4月,全小国受邀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师生讲授《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新时代智库建设》。
2023年11月,全小国作为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开发运营专委会主办和绿维商学院承办的“景区大讲堂”第53期的主讲嘉宾,做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实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1000余人。
全小国受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之邀,作为2023年山西省非遗与旅游融合专题培训班的主讲老师,在晋城市做了非遗旅游专题讲座,培训对象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干部、非遗研究院师生及11个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并调研了桑皮纸技艺传习基地、喜镇苏庄和大阳古镇等项目。
2024年11月,全小国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曲艺(粤曲)研修班讲授《曲艺类非遗的文旅融合之道》。
2024年11月,全小国被聘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地负责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与研究中心主任郑永森为其颁发了聘书。
2025年1月,全小国被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学生研究非遗相关课题提供专业指导。
非遗系统性保护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个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去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工程。作为内蒙古文化领域的重点智库单位,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有责任和义务去持续深耕理论与实践,为内蒙古非遗系统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