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   欢迎访问!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网站

0477-8534597

本站内查询:

院内公告

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乡村振兴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

点击数:38992019-12-10 来源: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内蒙古县域经济研究会、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乡村振兴论坛,于11月30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召开。
会议由内蒙古社科联社团与评奖部副部长薛瑞冬、内蒙古县域经济研究会齐义军、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咏梅、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董杰代表主办方致辞。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切实增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意识,按照“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求,加强宣传、研究和实践,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正确理解和阐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辩证统一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区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由路径,是我区未来发展最优的路径。希望通过学术交流的碰撞,产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凝聚更多的认知共识,孕育出更多的实践策略,为内蒙古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杭栓柱研究员作题为《关于乡村振兴几个问题的思考》主旨演讲。他指出,内蒙古的乡村振兴要从基本区情出发、从现有旗县区谋篇、从“两带一廊一区”布局,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中心城市为基础、以推动农村治理方式转变为抓手,推动生产要素合理转移,不搞“一刀切”,切忌“运动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在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配套推进》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精准扶贫这一三农思想的一个升华。乡村振兴战略是高层次、大尺度的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升级版和扩展版。在实践上需要研究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配套推进的宏观措施。在规划上,各地区一定要将精准扶贫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对接。在资金使用上,投入政策要不退坡,更不能退出,投入的力度不能减弱。具体讲要实现产业兴旺与产业扶贫相互配套推进。沿着生态扶贫的思路,将内蒙古农村牧区广大农牧民向“生态人”的方向转变。今后扶志教育要与深层次乡风文明相结合。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县域经济研究会齐义军教授的报告《打造内蒙古沿黄绿色经济带研究》认为打造内蒙古沿黄绿色经济带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内蒙古的需要,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黄河流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需要,是沿黄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需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国一盘棋中下好自己的棋,加强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生态保护,进一步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张志栋研究员的报告《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协同生态经济快发展——推动沿黄经济带文旅生态走廊建设的思考和构想》指出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且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内蒙古来说,黄河“几字弯”天下闻名,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建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生态走廊,对于沿黄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叠加共生、互促共进,再造区域发展新优势、持续增长新动能非常迫切和必要。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书记殷俊海教授在报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视域下体育产业》认为体育产业作为新时代新兴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融合产业,国家已经出台通过推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意见。内蒙古要围绕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如登山步道、公路骑道、草原马道、沙漠驼道、戈壁车道、河湖水道、冰雪滑道、空域航道,推进水、陆、空、冰、马、车、足、健、民项目。在发展体育产业中,注重设施建设、办好赛事、培育主体、吸引投资四个关键环节,实现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韩成福研究员的报告《以“五个振兴”推动我区乡村振兴》认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需要五个振兴。一是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农村牧区产业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问题。其中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次我区深度贫困地区深入挖掘农牧业优势资源和自然环境绝对优势,建设高质量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创造政策环境、扶持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扶持农牧业现代社会服务业、完善疏通流通市场,做好农牧业产业体系,注重区域品牌建设问题。二是以培育和引进的方式汇聚人才,加快乡村振兴速度。内蒙古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三是倡导文明新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源动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改善农牧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相村文明新气象。四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切实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加大改善中低产田的农田生态系统,治理好牧区矿区生态环境,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五是完善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切实以抓党建促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加强村(嘎查)两委领导班子建设,鼓励切实以抓党建促进乡村组织振兴,鼓励农牧民选出带领大家致富的“能人”。要改变村(嘎查)两委领导班子“兼业”现象,要设置事业编制的专职村(嘎查)两委领导班子。
内蒙古科技大学韩冬楠教授的报告《牧区营造——服务设计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认为内蒙古乡村(牧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发挥1+1>2的效果,在国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将开启旅游新时代。报告以近几年相关的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为例,分析并提出了服务设计思维下的乡村(牧区)产业发展新模式,并提出从传统景区转型升级ˎ跨领域产业协同发展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高品质服务建设是内蒙古乡村(牧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首要任务。
北宸智库首席研究员哈达的报告《绘就黄河内蒙古流域生态版——谈新时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围绕大事情——把黄河内蒙古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大“几”型——以合力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合唱——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内蒙古绿色新篇章话题,探讨了让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成为新时代绘就黄河内蒙古流域生态版的鲜明印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郭启光博士提交了《内蒙古“十四五”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思路》的会议论文,作者认为“十四五”规划时期,是内蒙古开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关于努力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区经济工作重要论述,扎实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事关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统一。二是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构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协调的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路子的空间载体。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是正确处理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推动能源原材料工业、农牧业和服务业延伸升级和绿色循环低碳化改造,努力改变“四多四少”“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状况,又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新体系。四是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到补短板、强弱项上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方式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有效防范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做大高质量的经济蛋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五是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六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时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关键是要在准入、成本、税费、融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七是正确处理内外联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邢智仓的报告《丰富生态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推进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实现生态振兴,关键要在振兴的过程中找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契合点,其中一个契合点就是打造和丰富内蒙古的生态产品,即推动农牧区产业的生态化、生态的产业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宋芝业教授的报告《海洋水产学家朱树屏与岱海渔业的兴起》以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岱海渔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纳入研究视野。史志记载,岱海1953年之前有发达的盐业,没有系统的渔业。1953年之后,岱海渔业迅速发展,渔业研究、渔业产业和渔业应用都很繁盛。岱海渔业的兴起始于海洋水产学家朱树屏(1907-1976)1953年9月对岱海渔业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始于岱海人民治理岱海的诉求,始于国家的统筹规划。朱树屏当时是黄海水产所所长,在多个科研领域有杰出贡献。50年代岱海地区的乡村振兴经验,在今天尤可借鉴。
浙江天演维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大区总经理刘宽的报告《品牌畜牧业,数字赋能》以贯彻落实国家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数字农业的产业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呼伦贝尔草原羊全自动化追溯体系建设为案例,介绍了服务经验和技术研发实力,创新建立了“绿色发展、品牌引领、数字赋能、农商互联”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构建品牌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云平台,利用数字云技术助力品牌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产业品牌化和数字化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的报告《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以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产业发展为例》以生态脆弱地区乌拉特后旗发展戈壁红驼产业为例,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品体系、阶段目标、重点工程、利益联结、品牌塑造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这是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兴边富民、守护民族精神家园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日木图博士以《内蒙古牧区营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题,开启收场学术沙龙。他引入40年前日本地区振兴活动,认为日本地域振兴的理念是以当地生活者为主导者,通过对当地各类文化资源的调查、记录、整理,重新认识其综合价值,然后自主、自觉、自发地运用到当下与未来的生活中去,以此,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有序的健全社会,最终实现地区全面振兴。与会人员就中国、内蒙古的具体情况,在分析、参考成功地区振兴案例的同时,对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最后,吉日木图老师以一位学者的话作为沙龙的结束语:“乡村振兴不是为外人而做的,它基本上是为了住在乡村的我们而做的,是为了小孩至老人,还有所有的居民而做的,乡村中的每个人都充满自信自尊的光辉时,才真正能与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大家的共鸣,未来对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图、文  毛良伟
Copyright (c)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朝阳路1105号
联系方式:0477-8534597 邮编:017000
E-mail:nmgmzwhcy@163.com
蒙ICP备19001111号